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廣泛流傳於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民間絲竹音樂,與南音並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褐藻醣膠”的美譽。
  經過多年的搶救發掘,“泉州北管”在民間得以發展,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泉港褐藻醣膠區的一張文化名片。
  值得令人高興的是,今天,泉州北管傳承已深入人心,不管是老藝人,還是年輕人,都在唱響保護傳承的找房子“同一首歌”。
  一生系統家具只唱這一曲
  莊龍宗是第四批國家級預防癌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和北管這門“非遺”藝術一起歷經鼎盛到衰落又復興的那段歷史。如今年事已高的他雖無法再吟唱北管曲,但依然不忘他的“北管夢”:讓更多的人來傳唱北管。
  在泉港錦祥社區一間普通的民宅里,我們見到北管傳承人莊龍宗老先生。87歲高齡的莊老先生如今雖然咬字含糊不清,但只要一聊起北管,老先生就顯得神采奕奕。“這是對我父親唱了一輩子北管曲的最大肯定。”談起父親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稱號,二兒子莊景芳尤為自豪。
  20世紀30年代,正是北管在泉港傳播的鼎盛時期,無論婚喪嫁娶、宗教節慶,泉港各村無不使用北管音樂,那時的輝煌場景令莊龍宗記憶猶新。正是那段經歷,讓年僅10歲的他迷上了北管,併成為終生的職業。
  青年時期的莊龍宗已經是當地農村藝術舞臺的名流,他曾在歌劇《牛郎織女》《赤葉河》中擔任主演。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段憶苦思甜的年代,莊龍宗用他表演征服了觀眾,以至於讓觀眾經常將他與角色混淆在一起。“小時候因為父親主演的角色,我們幾個子女沒少挨村裡同齡人的追打。”莊景芳笑著說,他父親塑造的楊立貝(舊社會被壓迫農民形象)在彼時的閩南一帶,算得上家喻戶曉。
  “文革”時,北管一度被認為“黑曲”而被打壓,許多傳抄的譜冊被燒毀了,演出樂器也被收繳了。莊龍宗也因為從事北管表演的緣故,被打成“右派”,家人也受到牽連……
  改革開放後,在各級黨政部門的重視下,莊龍宗等一批老藝人逐步組織開展搶救整編北管音樂,並取得一定成功。在他的帶領下,泉港山腰文化站首先組織文藝界發掘搶救北管,那段日子,莊龍宗和老藝人們憑著記憶整寫曲譜,整理編印北管曲譜共四冊85首。
  1981年7月舉辦的第二屆“武夷之春”音樂會是莊龍宗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刻,他當時代表泉州市參演。“大家都是懷著對北管的摯愛去參加那次演出的。”莊龍宗回憶道,當年樂隊以業餘的老藝人居多,平時還要忙自身的生計,為了能讓北管“一炮打響”,他們特意放下工作,進行兩個月的封閉式訓練,最終獲得第一名的佳績。“演唱會上,眾多的古樂研究專家、教授被我唱的音樂所吸引,紛紛找我交談、合影。”每每回憶起那段日子,莊龍宗深深覺得這輩子能唱北管是件特自豪的事。
  慢慢地,莊龍宗也唱不動了,但是對北管的熱愛一直未改。作為北管音樂界的“泰斗”,同行後輩經常會上門請教,各路的北管民間藝人都希望能得到他指點,他也不吝賜教。莊龍宗住的小區廣場上,經常會聚集一些北管樂隊在練習、演奏,邀請他下樓指教,老先生也總會把畢生的經驗“傾囊相授”。“他不再唱了,但他還會聽、會教,只要他還在,就是北管一筆寶貴的財富。”山腰街道文化站原站長莊玉宗如是說。
  非遺傳承的“同一首歌”
  “老藝人總會有不唱的一天,把這些演唱的‘活化石’保存下來就變得至關重要了!”見到泉港文化館館長黃嘉輝的時候,他正忙著把編寫的《泉州北管演唱教程》整理送到廈門大學出版社排版。黃嘉輝說,搶救北管如果只是簡單地把譜傳下去,就會失去北管演唱中特有的味道。他現在做的,就是總結北管代表傳承人的演奏、演唱風格特色,並尋找編寫出一套規範的傳承方法。
  二十多年來,黃嘉輝深入泉港的每個村落,對尚存在民間的各類北管樂隊進行調查、記錄和整理,至今已整理出10多萬字文稿,創作出多首北管曲作品;同時,他多方籌資,指導創辦泉港區北管劇團。
  其實,在泉港,有更多和黃嘉輝一樣的人在從事著北管的研究保護工作。為了搶救北管傳統腔韻,山腰北管樂團、圭峰北管樂社和郭厝北管樂社先後錄製《泉港北管傳統曲牌》腔韻資料光盤4張,共收錄北管曲譜100多首;在挖掘整編的基礎上,林國春、劉宗訓等一批音樂工作者,對北管傳統曲牌進行改編,先後創新合唱、合奏、表演唱、歌舞表演等表演形式;山腰風聲薌劇團團長莊清鳳獨資試驗創建北管戲劇團,現已在泉州各地演出300多場;泉港區委宣傳部、泉港區文體旅游局分別在莊重文實驗小學和南埔、後龍、峰尾、山腰中心小學設立了5個北管培訓基地,學員160多人。
  “政府牽頭、民間自發,院地聯姻、學研結合”,在泉港北管的傳承保護方面,泉港區政府文化部門、北管音樂研究人員、北管藝術團體及民間藝人紛紛做了各種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只為能唱響北管“同一首歌”。
  為更好地傳承保護“非遺”文化,泉港區成立了北管研究中心、北管協會、半專業北管樂團,組織人員編寫教材曲譜,建設北管網站,加大推介和宣傳力度,並積極開展北管實踐和理論研究工作,使北管的保護、繼承、弘揚工作向縱深方向發展。
  2009年4月,海峽傳統文化·北管交流研討會,分別在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和泉港區山腰街道、峰尾鎮舉辦交流研討和專場考察演出。之後,廈門大學藝術學院與泉港區政府簽訂聯合開發研究北管協議,確定特招北管方向研究生,在泉港區設立北管學術與實踐基地;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也在泉港區設立了基地。2010年3月,泉港區委、區政府將北管傳承與保護基地建設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並與福建藝術職業學院聯合在泉州藝校開辦了首屆音樂表演(北管方向)五年制高職大專班。“北管是所有泉港人都會引以為豪的非遺文化的瑰寶,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北管這門藝術傳承發展下去。政府和福建藝術職業學院聯合在泉州藝校開辦了北管大專班,對所有熱愛北管音樂的人來說都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泉港區文化館館長黃嘉輝說。
  傳承新人的“北管夢”
  今年已經是北管大專班四年級的學生陳勇勇,是第一屆北管大專班學生。四年前,才15歲的他還是一個哼著流行歌曲,將北管說成是一種只會出現在哀悼會上的“哀樂”的懵懂少年。然而,通過在泉州藝校四年的專業學習,他對北管這門古老而特殊的藝術有了新的認識。“北管已經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有點生活調味劑的意思。”陳勇勇說。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陳勇勇說,他每天都會抽出一小段時間練習北管。他認為從事北管專業學習,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了。奶奶也成了陳勇勇的忠實“粉絲”,每次勇勇回家,她都要聽上幾首北管曲。
  學校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學校里陳勇勇找到更多喜歡音樂的人。“身邊的人都是學音樂的,音樂的世界是可以相通的,平時大家一起唱流行音樂,也會一起研究北管。”陳勇勇說,他們現在會經常和北管老藝人探討北管演奏特色、演唱技巧,也會嘗試創新北管表演形式。
  “過去北管的傳承模式是師帶徒,而且不太系統。開設北管專業大專班,雖然教材、師資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但是我們利用共享區內的人才、教學設備資源,向年輕一代傳授知識和技能,培養北管人才,對北管這一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能起很好作用。”北管大專班班主任許準說,這些學生除了音樂專業的理論學習,學校還和泉港區北管老藝人合作,通過外聘的方式,北管傳承人林朱法、莊炳文等人紛紛走進課堂,手把手地教學生各種北管技巧。雖然他們使用的教案、教材基本都是自己編寫的,還有待進一步改善提高,但卻打破了以往師帶徒的北管傳統教學方式。
  現在,陳勇勇和13名同學除了文化課外,每周還要上民樂選修課、唱腔課、聲樂課、視唱課,以及北管打擊樂、北管器樂等眾多基本科目,課程雖然緊張,但是每天都有新的進步、新的收穫。
  “北管是一門非常全面的學科,在大學的專業學習只剩一年時間,更要爭分奪秒地去學習北管唱腔、北管器樂演奏。”陳勇勇說,北管的學習不僅要有理論基礎,更需要更多的實踐演出。四年來,在專業老師和區內老藝人的悉心指導下,他的北管唱腔、表演等功底都有了明顯提高,隨著學習的逐漸深入,陳勇勇對北管這門藝術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瞭解,並對自己能系統學習北管這門獨特的文化藝術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我將用全部精力去弘揚和保護北管這一非遺文化,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剛滿19歲的陳勇勇講出的這番話雖然還顯得有些稚嫩,但卻體現了這些新生代北管傳承人的決心。
  (原標題:泉州北管唱響傳承“同一首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g12egcn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